蔡子強﹕關鍵在於「魔鬼」兩字出自神父之口
(明報)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05:05
【明報專訊】最近,有神父指名道姓,點名指摘首富與快餐集團是「食人的魔鬼」,引起一場風波,惹來不少非議。
事緣在一個有近千人參加,一間教堂的萬聖節晚會上,身為堂主任的神父說,信徒也可慶祝萬聖節,但要適可而止,但卻提到邪靈惡魔並不可怕,「李嘉誠、大家樂高層先係食人的魔鬼呀!」
事後,有教會中人為這位神父辯解,說教區講求社會訓導,鼓勵信眾切勿吝嗇分享,說如今香港經濟發展縱容地產商斂財,鼓吹炒樓,神職人員指正歪風是十分應該;另外一些教會中人,則引經據典指出,1891年,教宗良13世發表《新氏通諭》,譴責自由資本主義壓榨工人,神父今次為公義發聲,值得教區支持。
神職人員,「行公義,好憐憫」;路見不平,仗義執言,筆者完全贊同。事實上,陳日君 樞機多年來對公義的堅持和承擔,一向深受筆者敬佩。而近年地產商大起「發水樓」、出口術哄騙市民入市、「天匯式」的炒作,以及快餐業剋扣工人「飯鐘錢」的刻薄行徑,全都應該受到譴責,筆者絕無異議,教會能為此仗義發聲,更應得到掌聲。
仗義發聲vs.指稱別人是魔鬼
但肯定教會仗義發聲是一回事,是否贊同神職人員用上「魔鬼」這個字眼去套於某人身上,又是另一回事。
一位神父指摘別人是魔鬼,與普通人稱別人是魔鬼,性質是否又是兩回事呢﹖神職人員不純粹是評論員,一位評論員形容別人是魔鬼,大家會理解這只是一種負面情緒,但當一位神父指稱某個特定的人是魔鬼時,當中又會否捲入宗教色彩和元素呢﹖
按我的理解,在天主教中,神父是神在世的代表,有行使神權的一面,例如他不單可以教訓、傳道,還可以為別人治病、驅鬼,這都不是尋常人可以擁有的能力。所以一旦當他指斥某個特定的人是魔鬼時,又會否有蒙上一層特別宗教意義的可能呢﹖而這層宗教意義,又會否對信徒起到某種意想不到的召喚功能呢﹖
這些都是我一直鬱結在內裏的疑團,或許因為我在教義方面,才疏學淺,而有所誤解,還望教會中的有識之士,能夠不吝指正。
擁有權力的人要懂得節制
尋常人可能會互相調笑,揶揄對方精神病、神經有問題,但如果一位精神科醫生指稱某人是精神病,那便完全是兩回事;小孩子可能會相互嬉戲,取笑對方低B,「返學都是口徒學費」,但這卻絕對不能在課堂上出自一位教師之口,絕對不能。
如果前面我列舉的疑問成立的話,那就不是神父有否言論自由的問題了。神父熱心參與社會事務,維護弱勢社群,批評時政,指正歪風,這些都絕對值得肯定。筆者身邊便有這類朋友,一向深受自己所敬佩。需要商榷的,只是當神職人員引用魔鬼這個字眼來指摘別人時,會引發的弊端。
擁有權力的人,必須要時刻警惕,曉得對手上的權力有所節制,無良企業固然是反面例子,但公職人員、神職人員,更加要無時無刻警惕,因為他們的權力和影響力,更滲入公權和神權的因素。
如果今天可以因為某人是地產商,而逾越了某條界線,那麼他朝就可能落入一個滑坡中,牽連其它人。
在某些回教國家,他們的宗教領袖、神職人員,不懂得節制手上的權力,甚至釀成追殺某人的極端局面,事情也只是緣於「撒旦」這類字眼。天主和基督教會在這一方面一向做得比較好,比較懂得節制,但始終要小心,慎防落入一個滑坡的危險。
別讓語言墮入一陣迷霧
另外,事後,亦有另一位神父辯解,說鬧人「魔鬼」其實是好普通,這只是一個好溫和的字眼,例如「魔鬼身材」、「魔鬼蛋糕」。
日常生活中,我們愈來愈常遇到,一些公眾人物因為說錯了話,事後為了「補鑊」,而在語言上賴皮,把政治、評論等墮落成一陣語言迷霧。
事實上,筆者過往在本欄便曾寫過,你不能怒氣冲冲時喝罵對方是狗,然後遭人反詰時,再辯說這其實是稱讚她忠心,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,稱呼一個人為一頭狗,在日常語言結構當中,是帶有貶意,甚至是侮辱性的。這等於,直斥對方為「人渣」,再辯說「渣」也可以很正面,正如「湯渣」也可以很有營養,「蔗渣」可以用來做板一樣,因此「人渣」其實是很中性,一樣的賴皮,就像我讀小學時跟其他小朋友鬥嘴一樣。
同樣,當大家說「『魔鬼』身材」、「『魔鬼』蛋糕」時,在這樣的語言結構下,「魔鬼」一詞,是想突出該等事物的「誘惑性」;但相反,當你說:「邪靈惡魔並不可怕,某人先至是食人的『魔鬼』時」,在這樣的語言結構下,「魔鬼」一詞,卻是想突出某人的邪惡。同樣兩隻字,在兩種語言結構當中,含意根本不能同日而語。
更何况,容我再說一次,關鍵是「魔鬼」這樣的指稱,出自一位神父的口,與商業廣告、調笑中的用語,不能同日而語。
事到如今,大家更加需要冷靜、心平氣和的去討論問題。巧言令色,只會讓人更易失去耐性,也失去了尊重。
老實說,我對李嘉誠無甚好感,有看開本欄的朋友,都一定知道。寫作本文之目的,只是想在一片仇富情緒的狂颷之下,社會還能保持一份冷靜和理性。
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